搜索 Search
你的位置:首页 > 画家动态 > 艺术评价

【灵性之美】—李阳的彩墨(龚正向)

2014-03-21 12:31:53      点击:





 

灵性之美

-----李阳的彩墨

(文/龚正向)







李阳用矿物颜料所作的重彩画,颇为藏家青睐。他的彩墨(水墨、国画色),知道的人相对较少。其实说老实话,即便是重彩,与他来往较多的朋友,理解也不会全面。出现这种情况,并非因为大家不想深入了解,主要是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求过严,好些值得大力宣传的画,深藏若虚。结果是,关注李阳画作的人,竟不知道他还有这么多作品。我就是这类朋友中的一个。最近,陆续读到他的一些彩墨画,深感惊喜。“彩墨”这一概念的出现,本是为了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“水墨”。彩墨与水墨的区别,既在于工具材料,也在于艺术效果。李阳的彩墨画,所用材料与大多数水墨画家并无不同,因而,其区别主要在于后者。有人称他的彩墨为“写意”,也有人称为“水墨”,其实都不尽恰当。因为,就技法风格而言,这些作品与中国画的写意大异其趣;就视觉感受而言,也与水墨,无论传统笔墨或现代水墨,迥然不同。大学时代,李阳已经开始自己的重彩和彩墨创作,20多年来,两者齐头并进。这使得他的彩墨画在题材、技法、境界和意蕴等各方面,与他的重彩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限于篇幅,这里不能谈他的重彩画,但是,这种联系是发人深思的,不但有助于理解李阳的彩墨,更有助于把握画家的艺术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内在的一贯性。这种一贯性极为可贵,使画家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,形成鲜明而独特的画风。

 

李阳 酥油灯 矿物颜料 麻纸 179×101cm

  就我个人理解,李阳的艺术观念,与很多国画家不同。对传统中国画,他表示了深切的敬意。但是我们可以看到,这种敬意在创作实践中反而表现为一种背离,对于宋、元以后的文人写意是如此,对于他灵感源泉之一的敦煌壁画也是如此。取鉴而不模仿、欣赏而不膜拜,正是一种批判地继承。同时,这种态度也折射出画家的认识高度与践行勇气,令人钦佩。


敦煌壁画,启迪了李阳的重彩、也影响着他的彩墨。壁画中服务于造型真实的线,在他的彩墨中与光的表现相结合,熠熠生辉,创生出朦胧、缥缈而真切的感觉。这种意蕴丰富的真实感,使李阳的彩墨与传统文人写意拉开了距离。由此可知,李阳所谓的真,并非素描式的视觉真实。尽管有严格的造型训练,通常意义上的写实并不为李阳看重。他所追求的真实感,更多地是情境与内心的真实。造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这种真实感的诞生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不过,画家的感受,在更多时候,是通过对描绘对象和情境的独特理解与提炼传达出来的,艺术个性也与这种独特的叙述技巧有不可分割的联系。



  谈论画家的个性,有时并不容易。许多有价值和高度的画家,个性表现要么复杂多变,要么离奇晦涩,难以把握。李阳显然是个例外,他的画作,永远是多彩的、清新的、唯美的。藏女、喇嘛、佛像、现代女子、异域人物,在他的画中呈现出让人神往的静谧之美。一切都那么纯净,人物似乎摆脱了所有外在和自身的羁绊,冥想着、体验着生命的欢喜和世界的美。佛教对李阳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,但是,我们注意到,画中的感觉显然更为复杂,可以读出画家对自由境界的渴望和寻觅,以及对信仰与美的执着。弥漫于画中的“思”,也让人感觉到画家艺术观念与态度的现代性。其实,在这方面,他更像西方画家。


 



李阳 吉祥西藏四条屏之一 138×34cm





  也许是我看的画少,总认为灵性在文学中虽不足为奇,在绘画中实是不多见的。在李阳的画里,却可以感受到灵性的存在。他时常思考着灵魂和灵界的话题,这些问题谁都想过,但谁也搞不明白,久而久之,自然放下,成为玄学家和神学家的事情。可是李阳对此类问题,兴趣始终不衰。这种冥想,影响着他的题材和画境,生成一种灵性,也唤起读画者对自身人生体验的追忆与怅惘。对于中国画,此种境界和感觉弥足珍贵,如同林风眠所言,在唐以前,中国画尚有自由描写的天才,后来则每况愈下,唯知临摹与仿拟而已。在这种情况下,性灵的感觉尚难寻觅,何况灵性?李阳的灵性,在很大程度上,强化了画作的清新和神秘感,就绘画本身而言,也是自由描写的前提之一。没有灵性,只好重复前人或重复自己,绝无自由描写的可能。



  在一些人眼里,中国画的“传统”已经等同于宋以后的文人写意,好像唐代以前的画,都不能算作中国画。这些人不爱看李阳“风驱电疾、去来无迹”的优美笔线,认为伤于外露和浮滑,缺少内在的力感。其实,批评者也是潜在的鉴赏者,一眼看出作品的价值和特色。遗憾的是,固化的审美观念和欣赏习惯,让他们和李阳擦肩而过了。因为,从传统笔墨的角度看,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,但从艺术语言本身的角度审视,就未免狭隘。艺术多元化,必然伴随着审美标准的多元化。如要在多元中寻求一种共性标准,似乎应该是美,而不是一种具体的、划一的规范,譬如“屋漏痕”、“锥划沙”、“力透纸背”、“一波三折”等等。


  当然,这并非李阳一个人的遗憾。艺术史上有鲜明自我追求的画家,大都有过类似的经历。无论在什么时候,新的审美取向和风格进入受众视野,都需要认识的过程。我觉得这种情况,对李阳的艺术不会有多大影响,因为他的画,固然为受众而作,但首先是为自我而作的,这也是李阳与当下很多人的区别所在。